南京市市医保局积极推进医用耗材、药品治理改革

来源:南京日报 | 2021-09-26 09:48:07 |

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背后,医用耗材、药品价格虚高是一个重要原因。医用耗材、药品种类繁多,功能复杂,采购、使用、管理都是行业性难题,历来也是医改中难啃的“硬骨头”。

医用耗材、药品治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党中央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医保局部署要求,南京市医保局积极推进医用耗材、药品治理改革。

通过优化制度,创新方式,依托价格谈判、带量采购、阳光监管等方式,兼顾临床需求、企业诉求、基金安全,探索出了一条医用耗材治理的南京路径,改革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肯定。

降价了价低质优百姓得实惠

家住建邺区福园社区的钱女士,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需要长期坚持每日服药。钱女士的退休工资并不高,每月一千多元的收入需要精打细算地花。“之前一直服用的是进口降脂药,60元/盒,只够一个星期的用量。光这一种药,一个月就得花下去200多元。”钱女士告诉记者,用药一段时间后,她感觉经济压力大且效果不好,找到医生重新换药。

社区医生给钱女士换了国产的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这款药之前售价42.8元/盒,在国家带量集中采购落地后,售价仅需3.84元/盒,降幅达到91%。像钱女士这样的患者,一年大概用药量在52盒,原先用进口药需要3120元/年,换上集采药后只需要199.68元/年。钱女士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个药能吃得起,治病效果又好,老百姓真正得了实惠。

正在医院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陈先生,也感受到了医用耗材降价的实惠。陈先生这次心脏手术,放了三个冠状动脉血管支架。其中一个为美敦力支架,国家集采前价格是19250元,集采后降价到648元,降幅达到96.6%。另两个为上海微创支架,从9340元降价到590元,降幅达93.7%。陈先生的手术,光是在支架耗材一项上就节省了36102元,其中,医保基金节约了2万多元,个人少花了1.5万元。

随着国家对医用耗材(药品)带量集中采购落地执行,市民能用上越来越多的中选耗材、药品,特别是像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吃药的慢病患者受益更是明显。骨科、心脏方面的手术患者治疗费用也在显著下降。

“以量换价”“打包降价”谈判更高效

集中采购谈判怎么谈才能有成效?如果价格过低,企业没有积极性,就会造成产品短缺,老百姓得不到好的医疗服务;如果价格不能合理体现竞争,就会造成价格虚高,基金支出增加,老百姓负担也重。要想开展科学高效的谈判,对谈判的方式和规则的掌握要求就更高了。

南京市医保局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真量实价”招采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集中采购结果,组织开展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探索出高值耗材单个产品谈判、普通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单个企业全产品整体谈判和最低价对接谈判4种方式。为增加集中招采的市场容量和竞争规格。早在2019年,南京、淮安、泰州三市就组建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城市联盟,多次执行国家、省、市组织的医用耗材(药品)带量采购结果,历次谈判共涉及253个品规药品、8793个品种耗材。截至2021年8月底,实际节约采购金额近36亿元,谈判次数、方式和成效居全国前列。

“以量换价”是一种重要的砍价方式。2019年8月16日,“南京联盟”开展普通耗材带量采购,4类耗材平均降幅72.65%,最高降幅87.39%,仅这一次带量采购已实际节约医疗费用超3.5亿元。2021年9月9日,南京市医保局组织南京地区医疗机构联盟与某企业开展整体性价格谈判,消化介入、呼吸介入2类176个医用耗材整体降价36.29%,预计年度节约医疗费用3900余万元。

南京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论是“以量换价”还是“打包降价”,对医疗机构来说降本增效,对百姓来说极大降低医疗费用,对企业来说有利于稳固市场份额、缩短产品推广周期、创新产品获得更多机会,是三方受益的谈判模式。

盯紧“减负”和“反腐”阳光平台实时监管

对医用耗材虚高价格的治理,过去也曾有过多次亮眼的谈判结果,然而降价的结果很多不能落实,这就需要有一个可以观察、验证耗材改革过程和效果的信息化平台。南京医用耗材阳光监管平台应运而生,于2019年8月30日上线试运行。

这是国内首个对医用耗材从“招标、采购、配送、结算、使用、支付”六个环节全流程记录和管理的平台。平台实时监控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采购使用、配送企业供应保障、医保基金合理使用、平台集中结算。这就保证了医用耗材的阳光采购,公开交易,流程高效,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实现降低医用耗材价格、净化行业的“减负”和“反腐”两个目标。

平台对医院、医生、供应商三类对象重点监控管理,对每家医院、每名医生、每家企业都能生成一份“体检报告”,警示问题,对违反监控规则的异常行为,相关部门会采取约谈、警示、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等措施。今年7月,阳光监管平台的升级版——“医保高铁”正式上线,通过手机客户端即可操作查看医保数据,让医保监管工作更便捷更智能化。

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江志伟表示,过去对医保资金的监管使用,由于信息不通畅,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管不到位,存在医生为了考核拒收医保病人的现象。现在有了阳光监管平台,将监督前置,一旦出现异常,平台会发出预警,这就有效地规范了医疗行为,加强了行业管理,一些不合理或者过度的治疗行为被杜绝。“医保高铁”的开通,让医保监管工作达到精准可视化管理。目前该院所有的医生都已经上线“医保高铁”。

集中结算解企业后顾之忧

过去买卖双方自行结算,弊端明显。企业回款时间长,供货企业往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医院对接货款。回款周期长给企业带来了考验,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变大。

医用耗材阳光监管平台启用后,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保障中心通过结算平台进行集中采购、集中结算。

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保障中心结算科科长丁雪清表示,平台通过设定“结算倒计时”,明确各医疗机构集中结算周期,实时监测医疗机构是否按照合同约定时间交付货款,通过设置“五率”执行情况监测并按月进行通报考核的方式,对不达标的医疗机构采取整改措施。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大部分医疗机构的综合“五率”都能达到80%以上,较之前大幅度提升,企业回款问题得到改善。

江苏省医药有限公司医疗器械部经理沈燕表示,依托平台集中结算,回款周期大大缩短,一般在三个月以内就可以回款,遇到特殊情况医院回款滞后的,医保局会主动帮助企业催款,解决困难。现在企业只需要按照平台流程操作,再也不用去医院为了回款的事情耗精力。回款好了,企业有更多的动力和信心去满足广大患者对新药好药的需求。特别是疫情期间,企业也能用现金去购买物资,支援抗疫。

集中结算同样也助力医疗机构。疫情特殊影响,南京市医保局阶段性延长医用耗材、药品集中结算周期,平台采购、验收入库到线上付款集中结算分别不超过30天、60天,统一延长至3个月,减轻医疗机构压力。

南京市医保局同时也将供货企业纳入协议管理,监督企业配送、到货等保供问题,提高企业服务效率,保障医疗机构收到的产品和接受服务更加规范。截至目前,已有2867家供应服务企业纳入协议管理。

非中选医用耗材再降价60%幅度超预期

医用耗材中选产品大幅降价,但也出现了中选和非中选产品价格差距大的现象。这给患者带来了负担,也增加了临床使用的顾虑。非中选产品再“杀价”,南京通过创新方式,实施梯度降价政策,鼓励非中选企业主动降低挂网价格,保持与中选产品价格的合理价差。

南京市医保局发布《关于探索医保支付促进集中带量采购非中选产品梯度降价的通知》,明确两轮调降幅度须达到60%,拒不接受的企业将失去挂网资格,失去整个南京市场。对积极响应,降价幅度达到70%以上的产品,鼓励医疗机构在确保完成中选产品约定采购量的前提下,优先将其纳入医疗机构采购目录。

对实施梯度降价政策的首次探索实践,选择了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与非中选产品价格差异较大的一次性腹腔穿刺器。经过第一轮主动降价申报周期后,八家企业全部响应,对45个产品主动降价,平均降幅51.1%,最高降幅81.9%,降幅均在40%以上,达到约定降幅。有五家公司产品降幅超过60%,一次性直接达到第二轮约定降幅。某知名耗材企业产品,带量集中采购前在南京医疗机构中使用占比达28%,通过梯度降价主动降价72.8%,产品价格由1840元降到500元,在节约医保支出,降低病患费用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临床应用选择面。

南京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选取合适的产品持续实施梯度降价,继续挤压耗材虚高水分,探索出医用耗材治理的南京路径,将带量谈判成果惠及更广大的患者群体。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